首页 / 媒体汉院/ 正文
【湖北日报】汉口学院创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为文化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作者:王鹤 王超 张汛
  • 时间:2025-11-11
  • 点击:1556
  • 来源:湖北日报

image.png

近年来,汉口学院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紧密对接湖北省文化创新战略与产业升级需求,历经十年探索实践,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率先构建“德育浸润、五共六能”的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汉院范式”,为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德育为先 破解价值塑造与专业教育脱节难题

学校以“课程—项目—文化”三阶浸润模式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嵌入《红色经典阅读》校级思政模块、开发红色文创项目、打造非遗工作坊等品牌活动,将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量化为毕业要求指标,实现价值塑造可测可评。

产教协同 打破学科壁垒与产业需求隔阂

学校创新“五共”机制,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共同共建3个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人才共育、师资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研、就业共担”的协同育人生态。依托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艺术与科技等10个专业组成的专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学科链—专业链—人才链”一体贯通,构建“德育浸润、五共六能”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能力导向 强化实践教学与成果转化

学校凝练文化产业人才“能策划、能设计、能运营、能传播、能创新、能传承”的六维能力图谱,通过“四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训—见习—实战),推动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毕业设计选题95%来源于企业需求,学生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超600项。

成效显著 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

该体系实施以来,学生能力达标率从57%提升至92%,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2.6%,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5%。优秀毕业生刘延校创办文化传媒公司,抖音平台粉丝超500万;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合作的“博爱夜读”项目覆盖超千万人次。成果获《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42次,每年吸引30余所高校交流学习。

汉口学院通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经验推广”三位一体建设,实现了从教学改革到产业服务的价值延伸,为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示范样本。

(原文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511/11/content_331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