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要闻/ 正文
【校园文化】走进校史馆,探寻汉院峥嵘岁月
  • 作者:王友龙 陈萌
  • 时间:2021-04-26
  • 点击:5447
  • 来源:

汉院资讯(党委宣传部 报道)二十一年来,我校不断开拓创新、奋勇前进,走过了壮丽不凡的历史征程。校史馆内的一张张展板,记录着汉口学院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教育沿革,凸显着汉院师生自强不息、同心协力的奋进精神,留存着汉口学院一路走来的岁月痕迹和记忆。

校史馆以成长历程为中轴,以校园基础建设发展为经纬,记录办学历史、传承学校精神、弘扬校园文化,全景式展现学校二十载的光辉历程和发展成果。

一、历史沿革,薪火相传

汉口学院的前身是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在1999年我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后,党中央决定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一些高校纷纷与企业合作,开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应运而生。

2008年教育部出台文件称:“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的,可申请转设民办高等学校,颁发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根据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文件精神,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开始加快实施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的步伐。

2011年5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给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同意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转设为汉口学院的批复》(鄂政函[2011]83号)。《批复》指出,同意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转设为汉口学院。

成功转设的汉口学院,向着办成高水平民办大学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征程。

二、办学特色,独树一帜


    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校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坚持“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效果,着力打造大学生艺术节、科学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创新创业文等校园文化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在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全国、全省重大比赛中表现十分突出。   

学校科研工作喜人,科技成果突出。近三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77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科研诚信课题”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4项,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人大理论研究课题2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3项。出版著作105部,其中教材74本;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1篇,其中SCI、EI收录36篇;获批国家专利9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在英国建立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汉口学院英国研究生院,开展博士、硕士生的中英联合培养工作,在法国、韩国设立办事处,招收和培养短期交流来华留学生,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累计输送校内外师生到海外研修和攻读本硕博层次学位300余人。

三、办学成果,尽显风采

从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到汉口学院;从独立学院到普通民办本科高校。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民办高校党建试点单位”“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单位”“全省红旗团委”等多项荣誉称号。

四、展望未来,持续发展

 汉口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正如董事长罗爱平教授在建校20周年校庆晚会上的讲话一样:“在未来10年,学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实现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要继续打造“三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始终保持教学质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要大力实施“一校一园”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一流学科;还要办好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下一个十年将是学校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相信十年后的汉口学院一定会成为一所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办学特色显明,国际化水平较高、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双一流”大学!”

一张张斑驳的图片,一件件艰苦卓绝的事记,一段段简洁有力的文字介绍,都清晰地展示着汉口学院的昨日、今日、明日,诉说着一代代汉院人的历史传奇。走过一个个展区、重温一件件成就,感受历史沉淀下的情怀,心怀对汉院的期待与热爱,肩负继往开来之重任。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正视今天,眺望明天,与汉院同心共进!

(摄影:新媒体中心 董福浩、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