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汉口学院前身是2000年9月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独立学院之一。2011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申报,教育部批准,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转设为汉口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民办本科高校,是全国首批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民办本科高校的17所高校之一。2012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建有武汉校区和京山教学改革基地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125亩,总建筑面积44.6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437.97万元。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室141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1个。图书馆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59.45万册,电子图书250.40万册。
【师资队伍】现有自有专任教师599人,外聘教师233人,教师总数83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4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73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6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学科专业】学校设有12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40个,其中招生专业31个,涵盖工学、艺术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七个学科门类。其中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湖北省普通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24门,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7个,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共158项。
【人才培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生为本,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秉承“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校训,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长江经济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政治素质好、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终身学习、国际视野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3115人,其中本科生10764人。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共145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56项,省级994项。建校25年来,累计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6万余人。近三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2023届83.89%、2024届90.18%、2025届90.59%,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0%以上。培养了全国道德模范刘培,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蔡文霞、聂小丹、田金,荆楚好老师谢薇,湖北省优秀资教生杜占红、邓竹君,全省见义勇为英雄、全省优秀共青团员杨高飞,全省优秀共青团员任志强,滴滴出行五大创始人之一的赵意波等一批优秀人才。
【科学研究】近三年,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38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各类项目84项。出版著作110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5篇,其中SCI、EI收录45篇;授权国家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703篇,发表作品82篇(册),授权国家专利167项。
【社会声誉】近三年,学校在湖北省本科录取分数线比省控线平均高23分,学校生源充沛,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最低投档线、录取率、报到率均居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第三方机构调研报告显示,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均在90%以上。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独立学院”“全国示范性独立学院”“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单位”“湖北省民办高校党建试点单位”“湖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红旗团委”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三年,《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和“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在线”“荆楚网”等网络平台多次刊登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相关报道。《光明日报》发表汉口学院董事长、校长罗爱平教授署名文章《汉口学院:“三平台四融合”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赋能》《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专题报道《落实立德树人,打造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汉口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实践》。汉口学院副董事长、副校长王鹤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汉口学院:深化“三化九制”淬炼“六能一体”》。《湖北日报》刊发我校专题报道《产教融合开新局,立德树人谱新篇——汉口学院迈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光明日报》发表我校专题报道《创新育人模式服务湖北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数据截至2025年10月)






